2018年10月19日 00:27:18来源:头条号 作者:文化陕西 浏览数:195 责任编辑:本站小编
中华文化源流千载,需要有人传承,更需要有人保护。陕西省文化厅近日对陕西省31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这些“非遗”传承人像珍珠分布在三秦大地,用热爱、生命传承“非遗”、教化乡邻老幼。
田亚莉:剪纸是门“大手艺”
当田亚莉还是一个9岁小姑娘时,她就在祖母、母亲的熏陶下动手剪纸,剪出的花样虽然简单,但是人人夸称她剪得好。长大一点,逢年过节,她总爱去邻居家看各家窗户上的窗花,有的窗花样子她没见过,她就用甜甜的小嘴恳求邻居记着把褪色、旧窗花送给她,拿到这些窗花田亚莉照着样子一点点剪出来。
田亚莉
一转眼,50年过去了,如今的田亚莉已经是陕西省宜君县剪纸“非遗”传承人,在陕西剪纸行当里说起田亚莉无人不知,铜川市的剪纸手艺人几乎都是她的学生。50年来,她对剪纸的热爱与日俱增,即便是下海做生意她也未将剪纸搁置。
田亚莉说:“爱拼才会赢,1992年我和丈夫卖字画养家糊口,每天晚上回家我都会剪纸,因为我爱剪纸,根本放不下它。”2008年她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一幅剪纸作品参加了第四届国际剪纸展览会,她回忆道:“那时候我每天看电视都哭得稀里哗啦的,抗震救灾的感人场景深深印在我脑海里,连续3天3夜赶制出了那幅作品,我这腰椎、颈椎、胸椎的毛病也都是这么慢慢得的。”
田亚莉学生们的作品(田亚莉供图)
50年来,田亚莉的剪纸作品有130余幅荣获国内外大奖,50余幅作品赴国外巡展,培训过的剪纸学生超过5万人。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是田亚莉不离手的两样东西,她把剪纸课带到了铜川中小学、老年大学、扶贫培训班课堂上,让剪纸焕发文化之光。
冯山云:“布头儿”里有斑斓世界
1949年,冯山云出生于延川县延水关镇李家千行政村冯家崾村,陕北黄土地上男耕女织的文化自小便深深烙印在他心里。陕北婆姨们精巧的针线活让当时缝缝补补的补丁衣服变得格外不同,缝了再缝、补了再补,冯山云对布堆画原型的认知从小时候便开始了。
冯山云在挑选布料(冯山云供图)
1981年,在延川县永坪文化馆工作的冯山云就开始集中挖掘整理创新民间布堆画。1982年,他先后举办了4期布堆画艺术学习班,培养学员近百人,布堆画在当地出名了。
比起日渐红火的布堆画,冯山云的日子却越过越惨淡。他开办的布堆画学习班近乎掏空了家底,他回忆:“最后实在没钱,把我们家耕地的牛都卖了,八月十五人家都吃月饼,我们家什么也没有。”尽管前路艰难,但冯山云却一路前行。
《黄河》(冯山云供图)
1989年,冯山云创作的布堆画《黄河》一亮相便广受赞誉,3.2米长的《黄河》融蓝天、烈日、黄河、巨龙于一幅,1995年《黄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冯山云作品《足迹》(冯山云供图)
“干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都会遇到艰难挫折。悟性是哪里来?都是艰难挫折里来的。”冯山云凭着这一股精神从布堆画搜集人变成了传承人、保护人。他的布堆画让一片片彩色的“布头儿”有了生命,这些花花绿绿的“布头儿”拼接的的图案有了文化价值、哲学韵味。
马绪斌:学西医的“中医人”
马绪斌的父亲是宝鸡市眉县的“赤脚医生”,祖上4辈行医。挖药、切药、晒药、熬膏药成了马绪斌从小就干的家务活。他的童年是在一堆堆药材、一本本药书的陪伴下度过的。马绪斌说:“十几岁的时候家里药柜里的300多种药材我已经能认得260多种。”
1994年马绪斌考上了西安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学,1998年毕业后在陕西省康复中心疼痛科给病人做完小手术,顺手把自己家的黑膏药免费送给患者使用。意想不到的是患者一传十十传百带着街坊邻居专程来找他看病对黑膏药赞不绝口,这时,他震惊了。
马绪斌和制作膏药的工人们
从此,马绪斌作为马氏黑膏药的第6代传人决定钻研中医,将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家族心血传承下去。
但是这条传承之路走得并不容易。2001年他辞职投身家族膏药传承。他每天去西安市含光门、南门、东门、北门的环城公园给锻炼的老年人免费送膏药,有时也遭人怀疑、冷脸。马绪斌用坚持赢得了口碑、转机。
“春五夏三、秋七冬十”“三上三下,提炼精华”,这是制作膏药中丝毫不可出错的步骤。20多年来马绪斌一直坚持古法膏药的原始传承。2014年, 马氏膏药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不论是一把剪刀、一块布头,还是一贴膏药,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闪耀着中华文化五千载智慧光芒,能伴随历史长河流传至今,离不开像田亚莉、冯山云、马绪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的毕生守护。
【本站总编:秦岩 微信号:shaanture 新闻热线:13384928744】
本文二维码 分享朋友圈